jdl008

成全作文(成全作文600字记叙文)

jdl008 小学作文 2024-05-01 23浏览 0

  

  

  

  

  

  

  李红春(80后,媒体人)

成全作文(成全作文600字记叙文)

  初读张爱玲大概是十六七年前。唯《半生缘》最刻骨。前半部分读过三四遍,最后一次才勉强收尾。顾曼桢遭姐夫祝鸿才玷污,又被母亲和姐姐囚禁,生下孩子后终于逃出牢笼,却得知沈世钧的婚讯。心如死灰,不过如此吧。然后是形同槁木的结婚、离婚、出走。每次读到这里,我又气又恨,把书扔到一边。那种美玉落入污泥粪水的愤怒,那种亲人暗算苦苦挣扎的心寒,让我看见命运无尽的灰,比纯粹的黑来得更真实。

  因为顾曼桢,记住了六安小城。每次旅行途经六安,薄凉夜色里,都会想起这个世间根本不存在的虚构女子,好像路过一位女友的家乡,自然而然想起她来。

  另一种阅读的虐心,来自严歌苓。这位旅美女子真精致,眉眼如雨后初晴的山峦,妩媚而不失棱角。那时还没有颜值这一说,否则必被赞为颜值高。

  她太会讲故事,彻底纠正了我原有的“才女都不漂亮”的偏见。记忆最深的是《扶桑》,十九世纪的故事,被卖到唐人街的妓女扶桑与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残酷爱情。一粒铜纽扣,藏在发髻里——这个意象一直忘不掉。

  出身低微的底层女子,被轻视、被践踏,却像野艾草一样蓬勃生长,这似乎是严歌苓笔下大多数女主角的特质,比如小渔、葡萄、玉墨、扶桑。严歌苓做过战地记者,大概因亲历了战争的惨烈,所以她善于将小人物尤其是女人的悲欢离合融入乱世纷争的历史背景下,有海桑陵谷的况味。这一点与玛格丽特·米切尔相似,一部《飘》,一个斯嘉丽,就足以成为无数少女青春时代的精神图腾。

  也爱读那些红油火锅一样活色生香,跟俗世生活严丝合缝的故事,比如方方和池莉。方方的《水随天去》,池莉的《小姐你早》,都像万花筒一样令人惊异。原来少年可以痴迷熟妇,原来爱情可以借刀杀人,原来婚姻可以像鸵鸟埋头沙丘,也可以像刀锋砍向腐肉。她们笔下,构建起一种与琼瑶式爱情截然相反的复杂的感情世界,真实而残酷,热闹而冷静,更像寓言。如果一定要找出她俩的不同,以我粗陋的印象,方方拥有梦想不死的理想主义光芒,而池莉更善于在顽石般又臭又硬的现实中成全女性的蝶变。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凌力的《少年天子》,都看了三四遍——没有和同龄人一样迷恋过琼瑶席绢,但到底还是小女孩的心性,专门挑爱情故事的桥段来读。每次重温韩新月和乌云珠之死,还是会哭。

  一二十年前的事,彩云遮月暗影绰绰,怕不是最初的样子了。所幸那些珠玉般的阅读之美,都存于记忆硬盘,让我在眼前的苟且之余,还没有完全失去追逐诗和远方的能力。

  青春的投射

  苏北(60后,作家)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岁,阅读成了青春的不二选择。我工作的第一站是来安县的半塔镇,在那个镇上我度过了二十岁的生日,正是在那个日子,我不知怎么遇到了冰心的作品《寄小读者》。我几乎是怀着虔诚的心,将里面的通讯一至通讯二十九仔仔细细看个遍。《通讯三》中说道:“今早过济南,我五时便起来,对窗整发。外望远山连绵不断,都没在朝霭里,淡到欲无。只浅蓝色的山峰一线,横亘天空……”

  这本书后来被我爸撕了。我迷上文学后,整日泡在书里,他不满意了。《寄小读者》被撕成两半。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我其实是不会理他的,我有无尽的青春。青春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挥霍的。后来我又买了《冰心选集》和《冰心评传》,这两本书现在还在。冰心写《寄小读者》,也才23岁,比我只大一点点。

  冰心的许多小说我也读过。《小桔灯》印在我童年的心里。那个穷困的人家,那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总是那么浅浅、淡淡的在心里跳动着。我是怎么学会最初的文学描写的,是从“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我曾在21岁时写过一篇散文《滁州赏秋》,里面记到在醉翁亭边,曾遇到过一个小姑娘,所用的描写,大致离不开这样的学习。

  我不知道青春为什么会那么的自卑?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多少有点自卑,那是来自于迷惘的人生。文学往往是抵抗自卑的最好的盾牌,把自己沉醉进去,用文学的金光将青春投射。

  后来我走出小城,来到一个山区小镇,在那里我读了许多世界名著,当然,青春依然是需要投射的。在那个镇上,我看到许多报纸。我从报纸上知道一个女孩叫张海迪,她那么的顽强,高位截瘫,却发奋自学,自学了英语,还读过那么多书。报上登有她的大幅照片,她的笑健康单纯,那一头乌油似的长发,深深吸引着我,我剪了许多登有她事迹的报纸,夹在书中,以抚慰我那颗脆弱的、敏感而怯懦的心灵。

  你别说,这些阅读还真起到了作用。在我后来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是一个 理想的话题。我在作文中引用张海迪的事迹,因具体生动,布满细节,而感染了阅卷老师,他给了我作文高分,使我得以顺利考入学校,又因作文好而当上了写作课代表。这一切的“果”,都是有我之前热爱上文学的“因”。

  从琼瑶开始

  鱼丽(70后,出版人)

  我从高二开始读《窗外》,然后是《心有千千结》《雁儿在林梢》……她那柔情文风,恰好暗合了一位高中女生对成人感情的浪漫想象。扫荡似阅读的结果,是奉献了不少青春眼泪。

  二是小资教母张爱玲。这种迷恋断断续续,滋味复杂,欲说还休。当年读中文系,看到她写:“三十年前的月亮……”感觉这样的句子其实正是自己想写的。后来才知,被张氏金句一下打动的不止我一人,我其实只是那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粉丝而已。在地摊上,买过一本《张爱玲散文全编》,爱不释手,多年翻阅下来,连封面也失了影踪。曾在上班路上,默背爱玲美文,一阵风过,想起她笔下描写的“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

  三是革命女将杨沫。印象深刻的是,钻进学校图书馆,在高高书架下翻《青春之歌》的情景。一直迷恋林道静的那种小资调调,曾模仿她的穿衣打扮,梳的发型,以至多年以后,读杨沫儿子老鬼写的《杨沫传》,还能暗暗回忆起当年的兴奋感觉。杨沫笔下的“卢嘉川”是我喜欢的类型,深具梦幻气质,阳刚气场。以至看到后来林道静与江华结合,心里一直颇感惆怅。论气质、长相、年龄,与林道静能搭的,还是卢嘉川啊。

  至于国外的女作家,可以出场的好像只有爱米丽·狄金森。她孤独地埋头写诗一千七百余首,以无懈可击的身世感捕获了我的眼球,一下子让我将宝贵的青春时间匀了一些给她。除了找她的传记来读,我还在笔记本里,抄她的诗,表情凝重地背诵她的作品。

  喜欢的中外女作家还有一些,如池莉、方方、林海音、勃朗特姐妹、紫式部等,但离迷还是有点儿距离。

  后来因去念书,离那些才情如水的女作家渐行渐远,也就少有机会受她们梦寐文字的蛊惑了。至于学问家兼作家扬之水、叶嘉莹等人已经属于后青春期的追迷,不属此文之列,不提也罢。

  小说的杀伤力

  许若齐(50后,作家)

  一个黄昏,捡到红卫兵抄家遗漏的“战利品”——《青春之歌》以及同名电影画册,里面有许多剧照。于是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本描写知识青年投身革命的小说让人如醉如痴。女主人公林道静分别与三位男人有过情感交集: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第一位是个北大国学高材生,在北戴河海滩上,对道静这位落难少女发起的情感攻势相当西式,他在涛声里诵读海涅的诗句:我用轻细的芦管写在沙滩上:阿格纳思,我爱你……由此生生地俘获了“小林”。

  革命是严酷的,随时流血牺牲,爱情却使其抹上了一缕暖色,那个风雪之夜堪称“血色浪漫”。老革命江华对林道静直截了当: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吗?……道静直直地注视着江华那张从没见过的面孔。他那双蕴藏着深沉的爱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她霎地感到这样惶乱不安,甚至有些痛苦。屋外雪很大。屋上、地下、树梢,甚至整个天宇全笼罩在风雪中……她所深爱着的、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可又并不是他呀……

成全作文(成全作文600字记叙文)

  这段文字在情感干涸的禁锢时代极具“杀伤力”:革命者可以同居,爱也可以有不同的受体。对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产生何等的震撼。

  此书的女主人公很大程度上是杨沫自己,林道静是书里的,杨沫是现实中的。一段日子里,我极力去了解杨沫的前生今世,几近痴迷。好在那本画册,也爆料了作者杨沫的早期革命生涯于一二。她是湘妹子,官宦人家的女子。家道中落,半途辍学,当过小学教师,原名杨成业……我无法一睹她的芳容,掐指一算,该是慈祥大妈了。我似乎很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而青春靓丽的谢芳,扮演了电影里的林道静,使当时多少男人,产生了多少想法。于我而言,迷恋则得以持续、延展、具象。其构成是明澈的眼睛、秀美的脸庞、青色的旗袍、如旗帜一样飘扬起的红色围巾……它的戛然而止,是在几年后读了杨沫的另一部作品——《芳菲之歌》。

  冰心琼瑶杨沫方方池莉严歌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成全作文 的文章
发表评论